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即美欧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经济衰退趋势,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快速的经济复苏并展现出群体崛起的良好势头,为了给全球经济提供增长新动能、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建立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经济资源在区域层面乃至全球实行更加有效的配置而实现联动的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中国带头积极作为
中国不仅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带头实施这一倡议。要实施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性的全球倡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概括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共商和共建。
共商是共建的基础和起点。共商的目的主要就是要形成共识,不仅要在国内形成共识,也要形成国际共识,中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行动等都做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
这一中国方案向世界公开发布后,迅速地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有些国家的政府部门、智库机构等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关于改进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想,也就是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想,特别强调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这些新思想,更好地契合了国际社会的期待与要求,进一步凝聚了国际共识,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欢迎与支持。
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数占世界主权国家总数的比重已超过70%。这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已清晰地表明了其明确的积极支持态度。有些国家尽管尚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但也与中国签署了政府间关于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如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这些国家的企业已在第三方市场(多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企业共建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民生福祉项目,受到第三方市场国家及其人民的欢迎。这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在凝聚共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充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中国和相关国家在过去8年间开展了广泛的共建,包括共同选择好建设项目、共同协商处理好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土地、税收、劳工、环保、设备、技术、法律等各方面的问题,还有项目融资问题等等。
其中有两项工作特别重要,那就是建设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项目的融资安排。在建设项目选择方面,中国与相关国家所采取的基本做法就是优先选择那些涉及双边或多边发展战略规划为必须做的项目,通过对接发展战略确定相关项目建设的优先序。到2018年,仅中国的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建设项目和工程就已经超过了3000个,包括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等铁路项目,比雷埃夫斯港、吉布提新港等港口项目,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另外一项决定“一带一路”建设成败的重要工作就是融资。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中国的金融机构完成。一般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给大型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所提供的融资都会占到项目融资总额的70%以上,有些重大建设项目85%的融资都是由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共建“一带一路”的8年时间里,中国的金融机构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累计近万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其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融资支持。中国专门成立的“一带一路”专项投资基金——丝路基金以及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也都为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为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共享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收获丰硕
经过8年的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早期成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建设成果,就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体系已基本构建起来,特别是其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形成了海陆空天电网立体结构,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譬如说这对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发展、对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等都已经并将进一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框架下,一大批建设项目得以实施并快速推进,直接促进了中国对相关国家投资的快速增长。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来看,2013年为1078亿美元,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分别达到了1231亿美元、1457亿美元和1962亿美元,其中201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但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有所回落。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情况来看,除了2016年、2017年和2019年稍有小幅回落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2013年只有大约100亿美元,2014年增长到125亿美元,2015年继续增长到148亿美元,2018年为156亿美元,2020年达178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2013年至2020年间中国对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已达1351亿美元。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交通互联互通的改善,低收入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7.6%。
再次,直接受益于许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一些国家的总体运输成本得以降低,贸易潜力得以更好发挥,这就促进了相关国家的贸易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一些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譬如说,蒙内铁路建成并成功运营后,肯尼亚的货物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快速促进了其国内贸易的发展;亚吉铁路建成运营后,埃塞俄比亚的货运成本也大幅降低并直接打通了其通过吉布提出口国际市场的货物运输大通道,促进了其国际贸易发展。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其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与空运相比)和运输时间相对较少(与海运相比)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欧洲的22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因此实现了货物贸易的互联互通,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这些城市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共建“一带一路”8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共建初期的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占当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6%, 2017年提升到26.5%,2018年继续提升到27.4%,2019年进一步上升了2个百分点,达到了近30%的水平,2020年所占比重也保持在29%以上。特别是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农畜产品出口增长尤其很快,增长幅度也很大。世界银行认为,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贸易将增长2.8%至9.7%之间,带动整个世界贸易增长1.7%至6.2%。
第四,共建“一带一路”直接有利于促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从关联性来看,共建“一带一路”的许多方面都是有利于直接消减贫困,譬如我们以上提到的,如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得以改善的话,许多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就可以更低的成本将他们的产品卖到区域性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相应地获取更多的收益。一个更加直接的途径就是更多的“一带一路”投资和建设项目直接增加了对穷人的就业需求,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进而消减贫困。根据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结果,仅“一带一路”交通建设项目就有助于760万人口摆脱极端贫困和使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贫困。而且,中国政府还把支持和帮助共建国家消减贫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内容来实施和落实,已经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的试点村庄探索基于中国经验(精准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援助等)扶贫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的话,共建“一带一路”的全球减贫效应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得以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支持相关国家更好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提出的减贫目标。
第五,全球治理体系的某些方面已经逐步得以改进和完善。由于目前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很多,仅仅依靠一二个国家的力量是完全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多国家的积极参与、更多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更好解决。譬如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共同创建亚投行以及中国独立地设立丝路基金,直接有利于增加对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所需的资金供给,都是对当前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再譬如说,中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取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中国减贫方案和经验,对补充和完善当前全球减贫治理体系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更好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强力支持。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总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可以为改进和完善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很多增量性的贡献,直接有利于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乐观可期
正因为共建“一带一路”8年来取得了很多早期成果,给相关国家及其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但同时也受到了有的国家和有些人的指责和非议。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经过8年共建实践,应该说我们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且其发展前景更加乐观可期,因为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到机制、途径、方向等,既反映出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契合了人类进步的客观规律。
从基本目的来看,中国之所以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增加一些民生建设项目,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类福祉,为人民谋幸福。这既包括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的一面,也包括了造福世界的一面。
从内在机制来看,在中国日益深度融入世界的情况下,中国的新发展实际上就是世界的新机遇。这就是为什么“七一”重要讲话专门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简称“三个推动”)放在一起,作为第六个“必须”继续加强的重要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七一”重要讲话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仅讲清了中国为什么要关注人类命运体建设的问题,也讲清了“三个推动”的内在逻辑,那就是中国新发展与世界新机遇之间十分紧密的客观联系。只要中国继续向前发展,就会不断地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带来新红利,从而推动世界更好向前发展;相应地,只要世界变得更好,中国也会发展得更好。这其中有很多股力量在增强这样的联系,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实施途径来看,就是中央提出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和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这样的一套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思路与方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契合国际合作原则、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
从发展方向来看,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变成现实,也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代表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正确力量。因此,尽管共建“一带一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阻力和波折,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灿烂,充满希望的。(作者: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