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交通运输部等部委提出,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做好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时的碳中和运输在此背景下,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交通行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气环境研究卓越与创新区域中心首席科学家何鸿在接受财联社专访时认为,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本身,还在于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做好交通运输本身的经济性,绿色能源供应,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优化等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预计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和比重将继续增加
采莲:目前如何评价交通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何:目前交通运输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主要来自公路和水路运输未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仍将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和能源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预计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和比重将继续增加因此,未来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长期目标应最终实现新能源对内燃机的继承
财联社:作为交通运输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您认为未来公路水路交通的碳中和之路是怎样的。
何洪:通过广泛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意见,我们提出未来中国公路水路运输要分三步走实现碳中和:1)柴油机的近期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内外结合技术同时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逐步用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2)中长期目标应是发展碳中性燃料的绿色合成和应用技术,部分或完全替代动力内燃机的传统化石燃料,3)中长期目标应最终实现新动力源对内燃机的继承(如氢燃料电池,电动货运车,电动船)。
采莲:在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未来燃油车的发展思路是什么相关领域的减排技术目前是否成熟
何红:建议未来中国公路水路运输分三步走实现碳中和:
首先,柴油机的近期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将机内和机外技术结合起来,同步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汽油车正逐渐被电动车取代目前,电动汽车替代城市公交车和部分私人汽油小客车进展顺利,热效率50%的裸机柴油机已经大规模应用未来,通过使用智能热管理和混合动力技术,柴油机的综合热效率有望大幅提高结合先进高效的机内净化技术和后处理净化技术,未来柴油车每吨/公里碳排放量有望大幅下降,污染物将实现接近零排放目前相关技术基本成熟
其次,中长期目标应该是发展碳中性燃料的绿色合成与利用技术,部分或完全替代动力内燃机的传统化石燃料目前,碳中性燃料的绿色合成技术发展迅速例如,从生物质制备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初步大规模应用乙醇已广泛用于乙醇汽油,约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另一方面,绿色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技术已经成熟并投入大规模示范应用,而内燃机使用甲醇的技术也已经成熟此外,使用氢,氨等零碳燃料的新型内燃机发展迅速,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即将进行商业化和演示未来,碳中性燃料的比例和范围将进一步增加,传统的化石燃料将逐步被取代相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第三,中长期目标应最终实现新动力源对内燃机的继承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进行了运行论证,技术相对成熟,但也存在电极材料成本高,氢气储运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目前电动货运车和电动船主要存在电池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电池材料资源有限等问题,相关技术仍有很大挑战
采莲:从能源利用和运输的角度来看,电能,氢能等新能源汽车正在大力推广在你看来,传统燃油车如何适应这种市场变化
中国应大力加强氮氧化物减排
何红:由于国家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2013年至2019年,我国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浓度分别下降了75%,47%和23%虽然SO2浓度明显下降,但氮氧化物(NOx)浓度仍不理想,导致许多大中城市PM2.5中硝酸盐比例超过硫酸盐,制约了PM2.5污染的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臭氧(O3)污染也在逐年增加,2013年至2019年中国O3浓度增加了29%大气污染越来越表现为PM2.5和O3的高复合污染
研究发现,NOx排放不仅是灰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气氧化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氮氧化物减排,努力实现PM2.5和O3的协同控制燃煤电厂已经实现超低排放,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很高,潜力不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非电行业,机动车和越野移动源的排放控制,其中重点控制重型柴油车(含燃气重型汽车),工程机械和农机柴油机的NOx排放研究表明,NOx深度还原(还原50%以上)有望实现PM2.5和O3的协同控制
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涉及整个产业链,应该做好顶层设计
采莲:从交通结构来看,交通网络应该如何构建。
h: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差异优化运输结构,做好转铁转水工作,减少公路货车运输量,在强化综合运输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于智能手段的多式联运
采莲: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是什么。
何红: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运输本身,还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做好交通运输本身的经济性,绿色能源供给,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优化等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例如,碳中性燃料的鉴定需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评估
采莲:交通领域的碳中和离不开资金支持融资问题怎么解决
何红:建议发展改革和金融主管部门制定与碳税和碳交易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交通运输行业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
采莲:交通减排如何发挥其资产价值。
何鸿:在双碳目标下,交通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碳减排资产潜力仍需充分释放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和统一碳减排核算标准,构建碳资产开发合作生态系统,鼓励车企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碳资产潜力,充分发挥交通减排的资产价值
客人简介:
何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气环境研究卓越与创新区域中心首席科学家他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和工作了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和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专注于环境催化系统的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空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在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大气雾霾成因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授权40多项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