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最新版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称,近年来,全球新增1.65亿人陷入贫困线以下。在该指数所覆盖的110个国家当中,有11亿人生活在严重的多维贫困中,占其总人口的18%以上。
“在消除贫困方面,世界正在倒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2年“国际消除贫困日”发出警示。作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个,“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破解全球贫困问题,不仅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存发展,也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承担责任,直面挑战。
推动全球减贫进程,发达国家责无旁贷。二战以来,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通过“华盛顿共识”、援助计划、减债计划等,希望以贸易、金融自由化与经济私有化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然而,这并未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反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附带政治条件的国际减贫援助甚至让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贫富分化的泥淖。新冠疫情以来,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加息缩表等政策,更令本就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遭遇“吸血”,导致这些国家国际投资流失、出口规模萎缩、民众失业加剧。
面对当前全球贫困难题,发达国家应承担责任,提供更多援助和贷款支持最贫困国家发展,通过减轻债务负担、提供技术支持、减少贸易壁垒等“造血”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可持续方式摆脱贫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用实践创造了减贫治理的独特样本。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此外,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丰富了全球减贫治理理念,通过投资、援助、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注入源源动力。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中长期看,“一带一路”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抵达一个“没有贫困的未来”,需要各国一步一个脚印,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