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川智能和讯SGI指数综合评分高效的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

时间:2022-03-16       来源: 证券之星       阅读量:19506   

瀚川智能最新和讯SGI评分为70瀚川智能和讯SGI在连续三次在60分以下之后,2021年第三季度终于有所回升,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盈利潜力有恢复的趋势据公司最近几天发布的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都有明显的增长

瀚川智能和讯SGI指数综合评分高效的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

图:瀚川智能和讯SGI指数综合评分

瀚川智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自动化设备和工业软件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专注于精密小型产品制造领域,为客户提供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并于2019年7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

业绩同比大幅增长,2021年净利润增长51%

瀚川智能最近几天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1—12月营业总收入为758,079,245.99元,比上年比增长25.6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663,082.57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1%。

对于业绩的增长,公司表示主要系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持续加大3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新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优化内部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对外股权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实现利润的增长。

事实上,瀚川智能的业绩从进入2021年开始就稳步恢复,到了2021第3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增长率相比去年同期还要高103.77%,业绩明显加快。

瀚川智能2020年业绩的下滑主要是受缺芯潮和疫情的影响疫情导致公司海外项目实施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公司处于新业务和新产品拓展阶段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在 2020年有一定下滑数据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2018年至2020年度分别为35.62%,36.16%和 30.26%

此外,瀚川智能还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伴随着同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供求关系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产生波动。根据公告显示,瀚川智能与协鑫能科将就商用车,乘用车换电站整站生产,核心模块,核心部件生产,换电技术研发合作,换电站销售等方面开展长达五年期的深度合作,双方旨在通过强强联合,在换电站业务及配套设备,产品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为新能源市场应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持续推进1+N业务发展模式,券商给予增持评级同时指出风险

瀚川智能公司专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主赛道,实现业务聚焦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智能制造系统,零部件,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2.24%,26.62%,24.76%,5.21%,1.1%

受益于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推进各项业务的开展

公司持续推进1+N业务发展模式,深化行业战略布局过去1指专注汽车 电动化,智能化行业为战略深耕主要方向,包括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互联以及正 在筹建的工业零组件等领域,N指以1为基础,向其他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探索拓展

不论是从业绩增长来看,还是从业务发展来看,瀚川智能似乎都很有空间东吴证券在3月13日发布研报称,首次覆盖给瀚川智能增持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第一,瀚川智能实施1+N战略,成长为一站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二,瀚川智能积极布局换电业务,作为头部设备商享先发优势,第三,多重优势开拓换电新业务,瀚川智能迎第二增长曲线虽然给出了增持评级,但东吴证券也同时指出了风险:公司换电站建设不及预期,汽车电子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仍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海外经营风险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否及时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是瀚川智能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公司成立当年便研发出了第一台汽车连接器高速插针机,第二年成功完成第一代ABS/ESP线圈全自动产线的开发在业内人士看来,瀚川智能在研发实力,技术水平方面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近五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整体数据来看,公司确实是在加大研发投入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2017年到2020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费用一直在增加而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4065.7万元,同比增长21.52至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总体来看也是处于上升趋势

虽然瀚川智能著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是一家公司的状态,而是整个行业的现状

此外,公司仍面临着海外经营经验及人才储备不足的海外经营风险,海外经营人才尚需进一步补充据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境外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2.75%,由于公司主要在境内经营,境外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人才储备不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