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第10座万亿城市,花落谁家?

时间:2024-05-14       来源: 证券之星       阅读量:9249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竞逐越演越烈。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从占比情况来看,长三角占全国GDP总量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长三角还是全国“万亿之城”最多的地区,囊括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9个城市。

如今,温州、徐州都加入“万亿俱乐部”的竞逐——这两座城市都将冲万亿GDP的时间表设定在2025年。

2023年一季度,徐州领先温州14亿元。到了今年,温州逆袭,反超徐州7亿元,重回长三角GDP前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座城市都是C牌城市:温州的车牌是“浙C”,而徐州则是“苏C”。除了经济体量相近以外,两地在人口数量、市域面积方面也较为相近。

至于谁能成为长三角“万亿俱乐部”的第10位“幸运儿”,值得期待。

“浙C”反超

作为浙江的经济重镇,温州素有“民营经济之都”的称号。若纵观其经济发展历程,温州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并不容易。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农村家庭工业起步的“温州模式”曾让这座城市名扬四海。那个时候,温州家家户户开起了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伴着家庭工业的兴起,区域性的产销基地,即专业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

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了温州的经济发展。久而久之,服装、鞋革、电气、泵阀、汽摩配五大传统产业成为温州产业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但在这个过程中,温州并不都是顺风顺水。随着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不断迭代,温州的传统制造业一度暴露出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产出效益低等结构性短板。再加上2011年局部金融风波冲击温州民间金融,使得温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阵痛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8年,温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若从GDP的增速来看,在这八年期间,其经济总量增长了105%,同期全国GDP总量增长了126%,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不过,温州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产业短板。在这期间,温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力度,并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叠加作用下,温州也看到了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温州GDP排名提升5位,跃升至全国第30位。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温州经济提速势头明显,GDP总量达到2125.2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排名第27位。

温州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若细看温州经济发展亮点,在众多产业当中,工业经济增长动能十分强劲。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为378.1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加快1.3、4.7个百分点。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过去温州经历了一段弯路,包括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企业外迁等问题。但近年来,温州也在着力转型,其产业转型的一个特点,就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例如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青山控股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着大量的镍矿资源和新能源项目;华峰集团作为国内顶尖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全球聚氨酯制品材料主要产销企业。此外,在智能装备领域,正泰集团成为中国低压电器龙头企业,乐清电器也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整体来说,这几个产业正处在风口上。加上国家正推进老旧设备更新,也给温州例如智能装备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市场化程度也将助推于此。这些种种成效都能表明,温州产业转型较为顺利,且部分产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刘奇洪说道。

温州一季度的投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态势。2024年一季度,温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7%,占到工业投资的56.5%。

谁将更胜一筹?

同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C城”,今年一季度,徐州的经济运行也非常客观。统计数据显示,GDP总量达到2118.35亿元。从增量上来看,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2.1亿元。

不过相比于温州,徐州的发展态势暂时稍逊一筹。去年一季度,徐州GDP2016.25亿元,领先温州约14亿元,而今年同期,温州则反超徐州7亿元。

实际上,徐州和温州在经济体量、市域面积、人口数量都较为相近,也分别是江苏和浙江的“C城”,但从发展路径来看,两城各不相同。

对于徐州来说,其经济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重工业上,而温州则是以轻工业和商品经济为主导。

徐州和平大桥夜景 图源:图虫创意

据了解,徐州是江苏唯一兼具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城市,其经济发展主要分为市区经济和各县经济两块。市区经济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以及应急产业等,各县经济则主要以纺织、食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众多的产业当中,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全国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目前,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市场超五分之一。集聚了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徐工集团更是连续3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这为徐州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此外,近些年来徐州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不错的突破,成为了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徐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1-2月份再提高了2.8个百分点。细分来看,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9%,集成电路与ICT、安全应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6.5%、5.9%。

集成电路芯片 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在优势产业之外,徐州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缺乏强势本土品牌产品,动力不够强,招商引资遭遇一二三四线城市同质竞争,是徐州所面临的短板所在。而温州在高校数量、高校层次上处于明显弱势。”刘奇洪说道。

两城在各自优势产业上发力的同时,近期对于“谁是长三角下一座万亿之城”的猜测也越来越多。

从GDP总量来看,徐州和温州在2023年的GDP分别为8900.4亿元、8730.6亿元,相差仅170亿元左右。按照规划的时间表,徐州明确要在“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温州则明确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

“徐州的交通区位优势能成为它冲刺万亿之城的加分项。”刘奇洪分析称。

徐州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未来高铁网络还将进一步拓展,使徐州在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强的辐射力。此外,徐州周边地区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丰富,这也成为吸引人口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刘奇洪认为,仅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很多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能确定谁能跑赢。“这两个城市,预计今年全年GDP冲刺万亿级有一定的难度,对增长幅度的要求很高,但明年大概率都会实现万亿GDP。”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