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大幅“吸金”之后,A股权益ETF的规模再上新台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权益ETF规模突破2万亿元。对于总规模6万多亿元的权益类基金而言,ETF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对于主动权益型基金而言,接下来将面临更大压力,不能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或逐步被淘汰。
A股权益ETF规模突破2万亿元
据Choice测算,今年7月,权益ETF净申购额达到1739.83亿元。而今年前7个月,A股ETF净申购额高达5970.71亿元。
随着资金的大幅涌入,截至7月底,A股权益ETF总规模达到20071.3亿元,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值得注意的是,多只ETF成为“巨无霸”。例如,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2639.06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突破1700亿元。此外,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规模也均超过1200亿元。
对于总规模仅有6万多亿元的权益类基金而言,ETF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当前规模最大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是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截至二季度末,其规模不足400亿元;而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权益ETF则超过2600亿元。
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高级总监许之彦表示,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向着更规范、理性的方向演化,市场整体超额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使得A股市场初步具备了指数投资大发展的条件。同时,国内机构投资占比提升,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积极入市,保险资产快速增长,指数基金作为可承载大容量资金的投资品种,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在海通证券分析师吴信坤看来,未来随着我国居民资金逐渐从楼市向权益资产转移,庞大的资产配置需求令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前景向好。被动指数型基金方面,随着我国ETF制度建设和相关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市场投资理念进一步成熟,我国以ETF为代表的被动型基金发展或将持续提速。
被动型基金话语权显著提升
ETF资金的大幅涌入正重塑A股市场风格。据Choice测算,2024年以来,资金主要流向宽基类ETF,仅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就“吸金”4000多亿元,占全部资金流入规模的七成左右。
在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启尧看来,ETF的流入结构深刻影响着市场风格。今年以来,被动指数型基金的规模大幅增加,这是龙头权重股取得超额收益的重要因素。未来宽基类ETF规模有望持续增加,投资于沪深300、中证A50、上证50、科创50等龙头指数的产品,预计仍将是扩容主力军,利好大市值龙头股。
从被动指数型基金整体情况看,其在A股的话语权已大幅提升。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公司的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的比例上升至3%,较2023年同期增长近50%。同期在权益基金的前50大重仓股中,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持股市值占比已经超过50%。
从个股层面看,截至二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重仓持股市值占流通股比例超过5%的个股多达36只,其中超过10%的个股有9只,主要分布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包括海光信息、中芯国际、晶科能源、澜起科技等。
主动权益型基金经理压力增加
在ETF规模飙涨的同时,主动权益型基金的发展承压,过去几年来,规模几乎止步不前。
沪上某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当前ETF的行业投向越来越细分,策略也愈发多样,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资产配置工具。更重要的是,ETF费率十分低廉,不少ETF的托管费率加上管理费率合计只有0.2%,反观多数主动权益型基金的费率均在1%以上。
“随着ETF的大发展,这意味着对主动权益型基金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能挖掘出阿尔法收益的基金经理才能吸引资金的流入。”上述人士进一步说。
在许之彦看来,被动产品出现爆炸式增长,产品线变得异常丰富和多样,可满足绝大部分投资者交易和投资的需求。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持续提升,被动投资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但能做出稳定超额收益的主动型基金,依然是资金追捧的方向。
“主动权益型基金要想长期战胜指数,在研究端和投资端都要下功夫。研究上要能熟练运用基本分析工具,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譬如,熟练运用商业模式分析、竞争优势分析的基本语言和财务分析等基本工具,在微观层面要对公司进行深入分析,还要在宏观视野上审视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投资上要建立完整的投资框架,坚持必要的投资纪律。”中泰证券资管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姜诚表示。